抗日英雄廖海涛:舍家取义 血战塘马
抗日英雄廖海涛:舍家取义 血战塘马
抗日英雄廖海涛:舍家取义 血战塘马
这是廖海涛(hǎitāo)像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新华社记者 秦 宏
阳光明媚,青山如黛(rúdài)。巍巍双髻山脚下,闽西上杭县溪口镇大岭下自然村里,矗立着一座庄严的革命(gémìng)纪念亭。这座亭子纪念的是当地(dāngdì)走出的抗日名将廖海涛。
1941年,在江苏溧阳塘马战斗中(zhōng),廖海涛为掩护新四军十六旅旅部(lǚlǚbù)机关和苏南抗日(kàngrì)根据地干部突围转移,率部与日伪军浴血奋战,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,年仅32岁。
大岭下村是革命基点(jīdiǎn)村。1929年4月,当地就成立了农会(huì),刚入党不久(bùjiǔ)的廖海涛是主要组织者之一。廖海涛出身贫苦家庭,参加革命后,根据组织安排参与策划多次暴动;发展赤卫队、少先队、儿童团、妇女会等(děng),吸收(xīshōu)超八成村民;建立乡、区苏维埃政府并任领导职务等。
随着革命形势发展,1931年,闽西红军兵工厂(bīnggōngchǎng)迁到大岭下村。1933年9月至1934年7月间,廖海涛先后任新成立(chénglì)的中共代英(dàiyīng)县委领导和中国工农红军代英独立营营长等职务(zhíwù),持续在上杭开展革命斗争。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(hóngjūn)长征后,留下的(de)各级党政干部(dǎngzhènggànbù)和红军指战员,在大岭下村旁的双髻山等据点建立根据地,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。廖海涛领导的队伍也长期活跃于此。
“在此期间,反动势力采取各种毒辣手段,对根据地军民疯狂报复。”上杭县(shànghángxiàn)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(yánjiūshì)副主任李金昌说,廖海涛付出母亲、妻儿(qīér)被杀(shā)的代价,但他始终坚定“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,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”的信念。
全民族抗战爆发后,廖海涛于1938年3月随(suí)新四军二支队北上苏皖抗日(kàngrì)前线并担任四团政治部主任,在恢复、建立苏南抗日根据地斗争中,先后参与和指挥战斗(zhàndòu)数十次。
1941年11月28日(rì),苏南抗日根据地党政机关、十六旅旅部驻地江苏溧阳塘马村突遭敌袭。廖海涛毅然拒绝先行突围,率500多名战士阻击(zǔjī)7倍于己的(de)日伪军,从(cóng)28日凌晨激战至上午十时许,后遭敌军火力覆盖,中弹牺牲。
廖(liào)海涛牺牲后,新四军军部通电(tōngdiàn)全军,高度评价廖海涛“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,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(shíyúnián),忠实、坚定、勇敢、负责,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,卓著功绩”。
2003年来,当地先后在大岭下村原有革命纪念设施基础上,修建了革命纪念亭(jìniàntíng)、抗日英烈(yīngliè)廖海涛生平事迹展馆等,并(bìng)提升改造为“忠诚(zhōngchéng)”教育基地。每年清明节、烈士纪念日,当地中小学生、干部职工都会前来开展祭扫、学习活动。
“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我们还组织编写了《红色溪口》等红色历史(lìshǐ)教育丛书,并深挖红色资源,发展研学游、乡村游,学好(hǎo)党的历史,传承先辈精神,走好未来的路。”溪口镇党委书记王如永说。(新华社(xīnhuáshè)福州6月26日电)
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06月27日 第(dì)3版:国内要闻)
声明:以上内容(nèiróng)除(chú)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